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翻译古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翻译后请帮助分析一下
1、翻译: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显露出丑来了;都知晓善的事物是善的,这就显露出恶来了。 2、意思:天下没有绝对对立的东西,看似矛盾的东西实则是相依相生的,美丑是这样,善恶也是这样,因此,做事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天理,这样子才能够成功。 3、出处:老子《道德经》。 4、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5、翻译: 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显露出丑来了;都知晓善的事物是善的,这就显露出恶来了。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生,难和易因由互相对立而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倾倚,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产生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顺序。 因此,圣人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做事,顺应自然施行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干预,万物生成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凭借以自大;成就大事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不会失掉功业。 扩展资料: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 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世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地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第二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恶。)
《酷说老子》第二章(1):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1、
从古到今,学术界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说老子这两句话讲的是:
“美”与“丑”,“善”与“恶”。
其实这种看法疑点重重,早就应该被立案调查。可惜,晋代最早为老子这两句原文翻案的王弼,一直孤掌难鸣,无人响应。我的声援,可能会得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然而,似乎有一位哲人说过:
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总是乐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
2、
其实,按照老子的原意:
“美”,是喜欢的意思。
“恶”,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赞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对的意思。
所以,老子要表达的是:
“喜好”与“厌恶”,“赞成”与“反对”。而不是“美”与“丑”,“善”与“恶”。
3、
先说“美”与“恶”:
比如我们看到美女,美之。“美”即是喜欢的意思。
比如我们看到恶人,恶之。“恶”即是厌恶的意思。
证据呢?有三个。
【第一个证据】:
《道德经》第二十章曰: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既然“唯与阿”(听话与呵斥),都是动词,那么美与恶也必定都是动词。所以“美”就表示喜欢,“恶”就表示厌恶。
4、
【第二个证据】:
王弼在《老子注》中说: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
古代“解读老子第一人”的王弼明确表示:
美恶就是喜怒,也就是喜欢与厌恶。
5、
【第三个证据】:
河南人应该都知道,在河南问一个人高不高兴就会说:
你心情美不美呀?
这里的“美”,既是“欢喜”的意思。而老子李耳的故乡,正在河南周口市。顺带一提,明代小说《金瓶梅》一书中也经常用“美意”代表“欢喜”①,说不定作者也是河南人。
那么,以上三个证据足以证明:
“美”,即是喜欢;“恶”,就是厌恶。
6、
再说“善”与“不善”,为什么是赞成与反对的意思呢?也有两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
王弼《老子注》曰:
善不善,犹是非也。
所以王弼明确表示:
善,即是,即赞成;不善,即非,即反对。
7、
【第二个证据】:
《韩非子•八奸》里有一句话:
“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
这两句与老子原话的语法和格式几乎一致,但韩非子的语意很明显:
善,即是赞成;不善,即是反对。
意思是:
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喜欢;不是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不喜欢。
8、
当然,王弼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解释太含蓄,语意朦胧,仿佛一名待字闺中的腼腆少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使人如同雾里看花,隙中窥月,无法看到庐山的真面。
那么,老子的这两句话究竟该如何翻译呢?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是美,这是令人厌恶的;都知道自己所赞成的,是善,这是需要反对的。
老子这一句话是想说明:
世人所喜欢所赞成的许多东西,表面上是美的善的。但这种所谓的“美和善”,如果从本质上体悟,也可能是令人厌恶和反对的。
这是为什么呢?听一个故事就明白了: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令:
“凡是将本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花钱赎出来的人,回国后政府一律报销赎金。”
所以当时有许多鲁国人都纷纷在外替奴隶赎身,当时孔子有一名学生叫子贡,出差的时候顺路赎了几个奴隶。但子贡道德高尚,视钱如粪,回国后懒得去报销。于是一夜爆红,成为了全民偶像。
只有孔子一个人破口大骂:
“自今以往,鲁国人恐怕没有人在赎奴隶了!”②
9、
为什么?因为子贡的行为太难效仿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喜欢归喜欢,赞成归赞成。但是让我花自己的钱,去挽救别人的人生——对不起,做不到!
于是他们只能对子贡高山仰止:
既然泰山这么高,那我就不上去了。还是瞻仰一下,止步吧!
后来,赎奴隶找政府报销的人开始被众人嘲笑。再后来,就没有人再去替奴隶赎身了。完美的印证了孔子的预言。也就是说:
世人所喜欢和赞成的子贡之义举,表面上看是美的、善的。其实,贻害无穷,是令人厌恶和需要反对的。
因此老子才会感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参考资料】:
1、《金瓶梅•第七十九回: 西门庆贪欲丧命 吴月娘失偶生儿》
2、《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作者:紫侠狼,《酷说老子》作者,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第二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恶。) 《酷说老子》第二章(1):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1、 从古到今,学术界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说老子这两句话讲的是: “美”与“丑”,“善”与“恶”。 其实这种看法疑点重重,早就应该被立案调查。可惜,晋代最早为老子这两句原文翻案的王弼,一直孤掌难鸣,无人响应。我的声援,可能会得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然而,似乎有一位哲人说过: 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总是乐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 2、 其实,按照老子的原意: “美”,是喜欢的意思。 “恶”,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赞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对的意思。 所以,老子要表达的是: “喜好”与“厌恶”,“赞成”与“反对”。而不是“美”与“丑”,“善”与“恶”。 3、 先说“美”与“恶”: 比如我们看到美女,美之。“美”即是喜欢的意思。 比如我们看到恶人,恶之。“恶”即是厌恶的意思。 证据呢?有三个。 【第一个证据】:《道德经》第二十章曰: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既然“唯与阿”(听话与呵斥),都是动词,那么美与恶也必定都是动词。所以“美”就表示喜欢,“恶”就表示厌恶。 4、 【第二个证据】:王弼在《老子注》中说: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 古代“解读老子第一人”的王弼明确表示: 美恶就是喜怒,也就是喜欢与厌恶。 5、 【第三个证据】:河南人应该都知道,在河南问一个人高不高兴就会说: 你心情美不美呀? 这里的“美”,既是“欢喜”的意思。而老子李耳的故乡,正在河南周口市。顺带一提,明代小说《金瓶梅》一书中也经常用“美意”代表“欢喜”①,说不定作者也是河南人。 那么,以上三个证据足以证明: “美”,即是喜欢;“恶”,就是厌恶。 6、 再说“善”与“不善”,为什么是赞成与反对的意思呢?也有两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王弼《老子注》曰: 善不善,犹是非也。 所以王弼明确表示: 善,即是,即赞成;不善,即非,即反对。 7、 【第二个证据】:《韩非子•八奸》里有一句话: “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 这两句与老子原话的语法和格式几乎一致,但韩非子的语意很明显: 善,即是赞成;不善,即是反对。 意思是: 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喜欢;不是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不喜欢。 8、 当然,王弼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解释太含蓄,语意朦胧,仿佛一名待字闺中的腼腆少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使人如同雾里看花,隙中窥月,无法看到庐山的真面。 那么,老子的这两句话究竟该如何翻译呢?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是美,这是令人厌恶的;都知道自己所赞成的,是善,这是需要反对的。 老子这一句话是想说明: 世人所喜欢所赞成的许多东西,表面上是美的善的。但这种所谓的“美和善”,如果从本质上体悟,也可能是令人厌恶和反对的。 这是为什么呢?听一个故事就明白了: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令: “凡是将本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花钱赎出来的人,回国后政府一律报销赎金。” 所以当时有许多鲁国人都纷纷在外替奴隶赎身,当时孔子有一名学生叫子贡,出差的时候顺路赎了几个奴隶。但子贡道德高尚,视钱如粪,回国后懒得去报销。于是一夜爆红,成为了全民偶像。 只有孔子一个人破口大骂: “自今以往,鲁国人恐怕没有人在赎奴隶了!”② 9、 为什么?因为子贡的行为太难效仿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喜欢归喜欢,赞成归赞成。但是让我花自己的钱,去挽救别人的人生——对不起,做不到! 于是他们只能对子贡高山仰止: 既然泰山这么高,那我就不上去了。还是瞻仰一下,止步吧! 后来,赎奴隶找政府报销的人开始被众人嘲笑。再后来,就没有人再去替奴隶赎身了。完美的印证了孔子的预言。也就是说: 世人所喜欢和赞成的子贡之义举,表面上看是美的、善的。其实,贻害无穷,是令人厌恶和需要反对的。 因此老子才会感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参考资料】:1、《金瓶梅•第七十九回: 西门庆贪欲丧命 吴月娘失偶生儿》 2、《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作者:紫侠狼,《酷说老子》作者,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