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只有人教版的吗?
不是,目前,全国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共13个版本。按教育部的规定,教材的使用选择权在学校手中,通常一个地区会选择一样的教材版本。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中小学使用语文教材中,一半以上的区县在使用人教版教材,另一半左右的区县分别使用苏教版、北师大版和北京版教材。 1、人教版语文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60多年来,人教社一直负责编写全国的中小学教材,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推行“一纲多本”,它对教材的垄断才被打破。时至今日,人教社仍是业界公认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实力最强、最权威的。 教材亮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开放而富有活力。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栏目,不断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学习方法。 如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四”,两个小伙伴正在对话:“我发现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我发现……”教材通过这种引导合作学习的方式,启发学生发现偏旁往往与字义有关。 使用反馈: 一位网名为“翩翩起舞”的老师认为: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知识性很广,是好事也是坏事。容易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最后变成好的学生越好,差的学生越差。这样差距拉大了,某些学生就对学习产生反感。 一位乡村老师在给编委会留言中写道:对于三年级教材我只能说“想说爱你不容易”,不知道这些高高在上的编者是站在什么角度上来编书的。 更没有考虑到学生城市和农村的区别,三年级的孩子每天一大堆的收集资料,这许多是高年级学生才能完成的任务都让三年级孩子来完成,怎么办?农村的学生又哪来那些资料?一大堆的难题是前所未有的。 专家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退休编辑顾振彪说,“当时设想很好,山区农村可以编得浅一些,多些关于农村的内容;而像北京上海一些水平比较高的学校,应该编比较深的教材。但实际上,农村不愿意用浅的教材,他们说,孩子本来在农村,用浅的教材就更考不上大学了,宁愿用重点中学的深教材。主要根源还是应试教育,教材的编写往往也要考虑考试。” 2、苏教版语文 经教育部核准,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初启动了与课程标准配套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目前,江苏省的小学都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而北京、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海南、福建、黑龙江、云南、甘肃、广西的部分区市也在使用。 教材亮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是学“识字课文”识字。“识字课文”是编者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和多种识字方法而精心编写的识字教材。 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椰树,骄阳,海岛 牦牛,冰雪,高原” 这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文,分开来看,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又像一首音韵和谐的写景诗。短短24个字,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中华长卷图。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既识了字,认识了事物,又可以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和壮美。 反馈: 一热心网友认为:“首先,拿到这本书就有想读的感觉,图片优美,字体也很适于孩子们认读和书写。其次,它相对人教版来说,我认为难易程度更适合孩子们理解。最后,我认为它在书写和口语交际方面的设计也非常合理并且贴近生活。” 另一位学生家长表示,苏教版语文教材全彩的配图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课后的问题符合课本教材,内容做的很精致。 3、北师大版语文教材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陕西、安徽、新疆、福建、黑龙江部分区市在使用。在教科书编写过程和实验中,编者一直力图解决: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习方法、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三个问题。 教材亮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和儿童早期识字经验相联系,又进一步深入,在一入学时学习“字与画”单元,把汉字象形及由画演变为字的特点和过程溶入100个左右常用字的学习,保护了孩子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如果不是这样,一上来就学拼音,特别是强调四会,难度很大,幼小断裂,使孩子对语文课产生畏难情绪,很容易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4、京版语文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选择了80多首诗歌,其中古诗47首,占教材总量的1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总计有61首古诗,从内容看,唐诗占50%,宋代诗词占30%,其他有汉乐府民歌、元、清及现代诗词。鄂教版语文教材,古诗词约占所有课文的四分之一,包含90余首。 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目前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查的北京版语文教材,将会大幅增加古诗文的内容,小学学段篇幅将达到100篇,古诗文占全部课文比例达到15%以上。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古诗文的选取上,由之前的个位数篇幅增加至22篇,其中,九篇为蒙学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同时,在古诗的选择上,会选取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大家名作,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感。 扩展资料 人教版语文教材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共性 1、它们都着力体现多元文化理念。人教版语文教材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都包括了民族文化、一般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地域文化、阶层文化等多种文化。 从总体上看,既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外的民族文化;既包括精英阶层的文化,又包括普通阶层的文化;既含有城市文化,又含有乡村文化等。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群体的文化。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 2.它们都引进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如何实现各民族间的理解、尊重和和睦相处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中国的启蒙教材,有必要介绍各个民族的文化。 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有所反映,人教版教材中的《藏戏》《雅鲁藏布大峡谷》《文成公主进藏》等描绘出了藏族的风俗礼节、风景以及藏族与汉族之间友好的情谊;《和田的维吾尔》《七月的天山》等描述了维吾尔族的风光和日常生活。 但是,这类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文章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仅占课文总量的2.5%;而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也只占了课文总量的3.1%。 3.在这两个版本的教材中有关男性的文化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关于女性文化的比例则相对较少。在这两个版本的教材中,不管是从儿童类作品看,还是从成人类作品看,有关男性文化的课文都居多数。这些男性人物都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探究的性格特色,从而具有了较高的认同感。 女性人物却仅仅被赋予弱小、温柔和贤淑的性格特征,除了苏教版教材中的花木兰、海伦·凯勒、桑兰以及人教版教材中的居里夫人以“强者”的身份出现以外,其他女性都是以弱小的形象出现的。善良、贤惠、顺从等是她们性格上的特征。 4.它们都反映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城市地区的文化所占的比重有所减小。两个版本的教材经过修改,反映农村地区文化的课文数量都较多。反映农村地区文化的课文多和景色、动物等有关,其中,大部分都出现在诗词和散文里。
现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用的是哪一版 ?
现在学的应该是2019年版的,如果后面有新的版本,可以做一些调整。这里收集了历年小学语文的电子版本,我们都整理成集,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阶段语文、英语、数字、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科学等》百度网盘资源大全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对于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各科各类资料,我拍改们都收集、归类并定期更新。欢迎有需求的家长、老师收藏。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教材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教育的重要工具,经过严格审查,整体是富有科学性的。 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注意事项 教师要在理解、思考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实践,去分析学生面对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去考虑教学时间的分布,去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取舍合理整合。研读教材是为了更好地用好教材,教材中好的特点要在实践中张扬,教材中的不足也应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新教材图文并茂,在情境的运用上,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作了很好的考虑。然而教材是要根据整体考虑通用性的。为此用教材教时,还应努力挖掘更贴近学生的情境与材料,巧妙设计,以利于教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教材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光明日报:让教材循环使用起来
如何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解读的内容 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3.把握教材的特点。 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 (二)教材解读的形式1.名师解读。 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 2.教师个体解读。 体现个性化的理解。 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 搭建交流的平台。 (三)教材解读的层面1.整体解读。 教材整体解读。 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2.单元解读。 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 3.课文解读。 包括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 (四)教材解读的途径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 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1.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著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讲法都有道理。 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可见,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 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 其实也正是丰富的“解释”让成其为经典。 不过在理解文本时,我们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我们的解读即使已脱离作者的意图,也要有自己的东西。 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教材拿来后,首先要自己读,要不断的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我看到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 3.与编者对话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文定好“位”。 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 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你的教学。 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 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 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 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四、教材解读的一般步骤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反映在教材解读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读、处理教材。 教材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 一般来说,解读教材应从解读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读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五读”。 (一)语文课程标准――研读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 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等。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是中心校还是村小,课堂教学都要受课程标准的指导,因此,在解读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 认真研读课标是教师正确进行教材解读的前提。 (二)有关资料――泛读,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所谓泛读,指在进行教材解读时,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参考书、语文教材、与教材有关的报刊杂志等,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目前,各中心校的图书室也初具规模,基本建成,各类图书资料上万册,还有各种光盘及东北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上网卡供广大村小教师查阅学习。 各村小还有中央远程教育模式资源供大家学习。 (一)要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明确语文教材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明确语文知识在各个教学阶段“螺旋式”上升的情况。 如:小学生写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铅笔、钢笔、软笔),语文工具性体现出来的螺旋式上升(口语交际、写一段话、写一篇短文、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写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采的文章)。 (二)要明确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如:品德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术课中的美育与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学生懂得美和欣赏美的要求;又如:《腊八粥》《会飞的蒲公英》《穷人》《植物妈妈有办法》《藏羚羊的跪拜》《网上呼救》等课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内容对村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就更需要村小教师进行广泛阅读。 通过泛读,教师深入了解了课程标准,使教材解读既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 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更低年级和更高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为本阶段的语文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实现与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 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语文、数学、品德、综合实践、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语文习题。 如:有的村小教师经过泛读,发现语文第一单元与品德第一单元就有相通之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学科整合。 (三)整个教材――通读,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全部小学语文教材。 它不要求对教材的细节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全部教材的阅读,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等。 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 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 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线索。
不同出版社人教版的教材一样吗?
不同出版社的人教版教材一般来说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出版社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角度和经验对教材进行编写和编辑,从而导致教材内容有所不同。以下是可能导致不同出版社人教版教材差异的几个方面:
1. 内容选择:不同出版社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定位,从全套教材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版本的内容,并且在内容的呈现方式、排版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2. 知识点强调:不同出版社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进行特别的强调或注重,这些强调点往往会在教材内容中得到体现。
3. 编辑风格:不同出版社的编辑风格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语言表达、文字描述、图表设计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理解。
4. 更新程度:不同出版社的教材更新周期和内容更新力度也可能不同,这导致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信息陈旧、缺失或错误等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不同出版社的人教版教材是有区别的,但是这些差异通常不会太大,因为教育部门对人教版教材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人教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是一样的吗
人教版即人教版的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简称为人教版。
所谓“人教”指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所谓“版”指的是教科书版本,而非“出版社”的“版”。 因此,“人教版”指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版本。比如我国中小学教育辅导报刊中,《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学苑新报》等均有着不同版本的教辅报纸,诸如人教大纲版、人教新课标版等。这两个版本名称均是配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的报纸,是新课改前后的版本名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前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者便统一称为人教版。
什么是人教版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为人教版。小学到高中都有这个版本的教材。也是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教材。 “人教版”一般是就教科书意义而言的,是相对于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而言的。如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长春版”、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粤教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沪教版”。 可见所谓“人教”指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所谓“版”指的是教科书版本,而非“出版社”的“版”。 扩展资料: 出版社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People's Education Press,简称PEP)成立于1950年,其前身是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和华北教科书编审委员会,1961年与高教出版社合并,是教育部直属的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材和其他各级各类教材、教育图书的研究、编写、出版、发行的专业出版社。 毛泽东同志题写了社名。50多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受教育部委托,主持或参与草拟了2000年以前历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由国家颁布;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先后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社名,编写、出版了九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2014年,人教版第十套教材,即按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研究、编写的21世纪义务教育全套新教材正在陆续出版之中,其中一部分已在教育部确定的实验区进行实验。建社至今,累计出版各种出版物万余种,总印数达数百亿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教版
教科书分人教版和什么版
人教版还有北师大版、冀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鄂教版、鲁教版、沪教版、浙教版、河大版等等。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版本,人教版教材涵盖小学到高中的内容,是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教材。人教版的教材可以说之分两个版本,也可以说只有人教版一个版本。说是两个版本,是有三科情况特殊,是经过教育部审定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三科是新版本,就是大家常说的部编版。这是相对同样是人教社出的旧版而言的,旧版的人教版语文历史和思品,2019年下学期已经退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