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太后
关于甄后的故事,她的死与郭女王有关吗
是,她的死与郭女王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郭女王,本名郭嬛(此念xuán),曹丕在一场曹氏宴会上与其相识。侧为妾。因此,曹丕其正妻应是甄宓(文昭皇后、甄后)才对。
曹丕如其父曹操一般性子,因一件很小的事情,怀疑自己妻子(甄宓就是文昭皇后甄后)与四弟曹植有染,曹操出征,令曹植掌管邺城(邺城,曹操领地的首都)郭女王提议:让甄宓(甄后)与曹植相见,叫甄后将曹植灌醉,使曹植无法掌管邺城大小事,让曹操对曹植失去希望。如此一来,曹丕的世子(太子)之位必得。
曹丕不愿,这也证明:曹丕是真爱着甄后的。
之后,曹丕一想:既能得到世子(太子)之位,又能知道细君(指甄后)是否与四弟有染,便同意了郭女王的做法。
真实的是,曹植是真爱甄后的,但甄后从来没有想过。甄氏嫁予曹丕时,曹植仅十多岁,甄后可以说是看着曹植长大的。
后来,曹丕登基,众臣都支持曹丕立甄后为皇后,可曹丕因为疑心太重,始终没下这个决心。就是因为曹丕没有立甄后为皇后,才让郭女王找到了这两夫妻的弱点:夫君疑心太重,不相信细君(妻子的意思);细君(妻子的意思)多思,以为夫君已不爱她。
甄后以为曹丕真的不爱她了,于是,就上谏,写了一首诗: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意思是:我对你这么好你还怀疑我,到时候,我做出点事来,你就后悔莫及了。
中常侍按照曹丕的命令去看望甄后,本来,甄后说的意思是:你叫曹丕注重国家大事,不用管我。而中常侍所传的话却是说要请曹丕赐一杯毒酒。之后,曹丕一气之下便就真的赐了甄后毒酒。
后来,观星者对曹丕说:“今日,有一贵女冤死。”之后曹丕下令派人去追中常侍,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而中常侍被郭女王买通,并答应给他白银万两。
所以,甄后的死,可以说是郭女王一手造成的。至于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也许是因为曹丕觉得自己有一个这样恶毒的皇后传出去会背负千古骂名吧。为什么郭女王对宫女什么的很好?我觉得,她的私心满足了,当然喏。
注:甄后并不叫甄洛而叫甄宓(fú)
郭皇后为什么自杀历史上郭女王和甄姬之争揭秘
本来刚开始的时候是曹丕看上了甄姬,可后来甄姬还是被曹丕赐死了,为什么呢?至今都是个谜。不过有一个故事。
曹丕要称帝了,称帝就会立皇后,本来曹丕如此宠爱甄氏,后位本该就是甄氏的,可后来出现了个郭氏,这郭氏仍是郭水的女儿,她不单比甄氏年轻,还比甄氏貌美,所以要得宠还是很容易的。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为魏文帝,准备册立皇后,这时能够与甄洛争夺后位的只有郭女王,郭女王是郭水的女儿,长得也很漂亮,而且比甄洛年青,就是没有生下儿子。
于是,郭女王利用曹睿是不足月生下来的,诬称甄氏怀孕二月才与曹丕结婚,曹睿是否为曹家的骨肉,很值得怀疑。
曹丕以此事询问甄氏,甄洛对曹丕宠爱新欢郭氏和李贵人、阴贵人等,本已十分不满,又听说此事是郭氏从中挑拨,不禁怒火中烧。
不顾一切大斥曹丕对自己亲生骨肉无端怀疑,有损曹门家风,曹丕愤而于公元221年(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赐甄洛自尽,翌看立郭氏为皇后。
郭女王用了啥恶毒手段,我们不知道。《三国演义》上说,她跟摇尾系统张韬先生合谋,由张韬先生出面,义正词严的检举在邺城宫里,掘出甄洛女士所埋葬的木偶,木偶上写着曹丕先生的生辰八字。
读者老爷对大闹西汉王朝的一些“巫蛊”事件,一定还有印象,现在重新出现。曹丕听啦,“大怒”。《三国志》比较含蓄,只说甄洛女士因为不能马上当皇后,口有怨言,曹丕听啦,“大怒”。
两件事都有可能,“诬以谋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拿手的合法屠杀,甄洛女士温柔机警的性格,不可能口出怨言——她了解当时妇女的地位,更了解自己是再嫁之身,她很能克制自己,所以史书上特别强调她从不忌妒。
但人性的变数太多,面临选后的重要关头,也可能忍不住失望和抱怨。问题是,即令失望抱怨,也不致激起丈夫的杀机。何况我们压根儿不相信她会形诸颜色。
不过,只要小报告坚持她“有怨言”,她就非“有怨言”不可,有郭女王在,甄洛注定要死。反正不管怎么吧,曹丕先生既然“大怒”,就忘了昔日“痴立落剑”的恩情,立刻派出专使,逼甄洛女士服毒自杀~
司马懿和郭太后什么关系
司马懿和郭太后之间没有关系。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郭太后,西平郡(今青海西宁)人,魏明帝曹睿的皇后。郭氏出身于凉州雄豪大族,黄初年间,西平郡反叛朝廷,郭氏遂被没收入宫。后来曹睿去世,八岁的皇太子曹芳即位,尊郭氏为皇太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曹芳被废后,郭氏历为曹髦、曹奂两朝皇太后。
司马懿为啥要保郭太后
司马懿保郭太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郭太后对曹爽不满:当初,曹爽仗着手中的兵权,排挤并软禁了司马懿,司马懿因此对曹爽心生不满。而郭太后作为皇太后,在宫廷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司马懿选择保护郭太后,以共同对抗曹爽。 2. 政治需要:通过保护郭太后,司马懿可以获得名正言顺的控制都城洛阳的机会,并赢得大部分朝廷大臣的支持。这对于他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及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地位非常有利。 3. 维护名节: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宫廷中,名节非常重要。如果曹睿杀了郭太后,可能会被视为“弑母”,这将严重违背传统的孝道观念,对曹睿的声誉产生不利影响。而司马懿作为曹魏的重臣,维护曹睿的名节也是他的职责之一。 因此,综合以上几点原因,司马懿选择保护郭太后,既能增强自己的政治实力,对抗曹爽,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曹睿的名节,同时还符合他在当时的身份和职责。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夺取曹魏大权,为什么太后大臣都站在他这一边呢?
三国历史中有意思的一点是,曹、孙、刘三分天下很多年,最后天底下却尽归入司马氏。司马懿固然是一代枭雄,乃曹魏手下唯一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名人。虽然被诸葛亮“空城计”骗得,但这并不能遮盖这有远见卓识这一事实,更为重要他虽然年老诸葛亮2岁,却比诸葛亮迟了17年过世,为自己儿子奠定了较好的佞臣基本。 曹氏宗亲最主要的的问题就是后继乏人。曹操的直系后代被曹丕和曹睿二人常备不懈,曹丕登基的时候就立下了“诸侯王不可专权”的规矩,还派特使监控她们的一举一动,乃至每过2到3年便会更改诸侯王封地。曹植所吟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犹在耳边,曹睿却把爸爸的作法得寸进尺,以致于曹操直系亲属子孙后代有才华者大多数被君主迫害致死,留下来的手上也没有半点权利,要想阻拦司马懿都是力不从心。 为什么太后大臣都站在他这一边呢?另一部分人乃是以前夏侯氏和曹氏的后代们,其实就是曹操亲朋好友的后代。这群人含有魏国初期的多名将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他的子孙后代大多数不成材,只能靠祖辈余荫换来一官半职。比如夏侯惇曾孙夏侯楙,在魏国以前出任好几个关键岗位,但是反被魏延讥讽“怯而无谋”,朝内有人评论他“性无武略,而好治生”,意思是说他只喜爱做生意。这般,它的子孙后代就更软弱无能了。 唯一的例外是夏侯玄,他同司马懿的感情也非常不错。遗憾早些年随曹爽发兵征骆谷大败而归,此后威势打扫,他手下的兵也多是司马懿心腹,你是指引不动的。因此司马懿并没考虑在曹丕乃至曹睿当政时发动政变,也正是因为那时候曹魏直系亲属中还有一些叱诧风云的老臣。在各种老臣去世之后,司马氏要左右就十分成功了。 曹操手下的贫寒名将也十分许多,如许褚、张辽、于禁等,但是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没有司马懿活得久。更为重要,曹丕继位后器重世家大族,贫寒后代在调阀当身的时代难以左右,即便是这种曹魏元勋的后代也是如此。若要有所建树,就一定要和世家大族协作,不然就是一生不为人知。因而,在司马懿启动事变时,这些人的知名度早已式微了。 世家大族人士即在曹丕篡位后操控了巨大话语权,曹丕篡汉有这些人的影子,曹丕和曹睿托孤时这类人群也是负荷率很大。这类人群往往保持缄默,一方面是因为司马氏原本就是天雄中的一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曹睿的托孤大臣曹爽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危害了太多世家大族利益。他良好控制了官员的任职竞选,在操控宫中后更是奢糜,乃至监禁了郭太后。不难看出,司马懿启动高平陵事情的时间段掌握得非常恰当。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为何能够大获成功?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之所以可以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司马懿准备充足,老谋深算,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曹爽一脉太过愚蠢和不懂得当时国家治理的手腕。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是在司马懿有目的的预谋下发动的,而且司马懿本人老谋深算,为了这场兵变准备充足。在《三国演义》当中,司马懿是最后才让人发现的人物。因为这一时期,他的主要对手,诸葛亮已经去世了,司马懿本来辅佐自己的皇帝是很好的。但是曹爽却让他下了野,司马懿并没有反抗。与此同时,他一直在等待机会可以随时返回朝堂之上。当时大多数的将领是对司马懿有一份眷念之情的。很多人都是司马懿的故交,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们都等待着司马懿的归来。当曹爽准备去祭天的时候,司马懿便发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暗中联系自己在京城的手下,发动了这场震惊当时魏蜀吴的大事件,夺得了最高的权力。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始终在找寻自己的机会,按兵不动,沉得住气,另外他还安插自己的手下人在京城,可谓准备充足,因此,他获得成功一点也不奇怪。 除此之外,相比较司马懿的老谋深算,曹爽虽然是曹氏宗亲,但是他这个人一点谋略都没有,而且还自以为是,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最后大意失荆州,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高平陵之变的失败结果,可以说是咎由自取的。 综上所述,在高平陵之变中,之所以司马懿会大获全胜,而曹爽最后被灭了满门,很大程度上,就是司马懿自身的充足准备、沉得住气、老谋深算这些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本身的品质所给予的。